【答案公布】女性54岁,消瘦乏力1年余,反复昏迷10天:请诊断!

来源:感染病与肝病疑难病例 2014.01.26
我要投稿

病例资料


女性,54岁,汉族人,下岗工人。


主诉消瘦、乏力1年余,反复昏迷10天。


现病史: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、食欲减退,伴右上腹闷痛,无黄疽,无畏寒、发热,无腹胀、腹泻、黑便,先后在我市两家三甲医院感染科住院,诊断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”,经治疗症状缓解。于6个月前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,对日常事件健忘,表情淡漠,病情逐渐加重,10天前出现昏迷,唤之不醒,大、小便失禁,就诊于某综合性医院,检查肝功能:氨酸">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32U/L,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68U/L,γ-谷氨酰转肽酶(GGT)74U/L,碱性磷酸酶(ALP)79U/L,总蛋白(TP)72g/L,白蛋白(ALB)21g/L,总胆红素(TBIL)20.1μmol/L,结合胆红素(DBlL)7.6μmol/L。血常规:白细胞(WBC)1.70X109/L,淋巴细胞百分数(L)29%,中性粒细胞百分数(N)63%,红细胞(RBC)2.11X1012/L,血红蛋白(HB)73g/L,血小板(PLT)65X109/L。粪常规:真菌(+)。上腹部CT:①肝硬化,脾大;②胆囊结石,慢性胆囊炎。颅脑CT:脑萎缩。临床诊断“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”,给予抗感染、支持和抗肝性脑病治疗10天,神志时而清晰,时而昏迷,并出现发热,大、小便失禁无改善。为了进一步治疗,而转入我院。


既往体健,近1年来体重减轻5kg。否认输血史、冶游史,爱人为建筑工人,身体健康。


入院查体:T 36.7oC,P96次/分,R18次/分,BP90/56mmHg,浅昏迷,营养不良,消瘦、贫血外观,皮肤无黄染,骸尾部见褥疮,巩膜无黄染,口腔干净,心、肺(-),腹部平坦,肝脾肋下未触及,无移动性浊音,双下肢无水肿,四肢肌力Ⅳ级,肌张力正常,键反射消失,双侧Babinski征(+),颈软,双侧Kernig征(-)。


辅助检查:


血常规:WBC 5.6X109/L,L 2%,N 96%,RBC 1.95x1012/L,HB 7og/L,PLT41x109/L。


粪常规:可见大量真菌抱子。


肝功生化:ALT 26U/L,AST 42U/L,GGT 79U/L,ALP 72U/L,TP 62g/L,ALB 28g/L,TBIL19.1 μg/L,DBIL 7.8μmol/L;甲胎蛋白(AFP)39.3μg/L;血钾3.1mmol/L、钠131mmol/L、氯99.9mmol/L。


凝血四项:凝血酶原时间(PT)12.6秒,国际标准化比率(INR)1.16。


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:HBsAg阳性,抗HBS阴性,HBeAg阴性,抗HBe阳性,抗HBc阳性,HBV-DNA定量7.26x106copies/ml,抗HCV阴性。


请大家根据以上信息讨论: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?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?临床可采取何种治疗方式?诊断正确或分析思路清晰、有理有据者将酌情给予积分奖励




答案公布


初步分析


患者因消瘦、乏力1年余,反复昏迷10天入院。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,曾在本市多家医院就诊和治疗,本次主要因神志不清入院。从病史、临床表现、肝脏影像学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来看,该患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是能够成立的。①该患者有明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及病原学依据,目前乙肝病毒仍处于活跃复制状态;②具有较长时间的肝功能异常病史;③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硬化的某些特征性改变(肝裂增宽,脾大),并可见少量腹水;④实验室检查:肝功生化学特点符合肝硬化的改变,这些特点均支持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。


但是,该患者的确出现了一些用肝硬化,肝功能失代偿难以解释的临床表现;尤其是意识障碍是不是由肝性脑病引起值得进一步确认。因为肝性脑病是由肝功能严重失调或障碍所致,在肝功能不正常或(和)门体分流时,来自肠道的、正常情况下能被肝脏有效代谢的物质,尤其是氨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,经侧支进人体循环,通过通透性改变的血脑屏障而至脑部,在脑组织内增多,影响相应神经递质系统,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紊乱,出现肝性脑病的症状。但是该患者的肝功损害并不严重,也没有看到明显门体分流的体征。昏迷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出现了腹泻、低血钾、脱水等因素加重了内环境紊乱而诱发,还是存在其他病因有待进一步明确。


该患者除了上面分析到的意识障碍不能用肝硬化来解释外,还有另外三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。①患者入院实验室检查发现大便中真菌阳性,显然腹泻与肠道真菌感染有关。因此,应进一步询问患者在院外的用药情况,尤其是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(包括糖皮质激素)的应用情况,搞清楚真菌感染的原因,是由于应用抗菌药物后菌群失调诱发的真菌感染,还是由于继发或原发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的机会感染。因为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尚可,没有诱因一般不会发生真菌感染,如果没有长时间使用强效、广谱的抗菌药物,也没有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,出现自发的真菌感染,应考虑患者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,如艾滋病。②患者近一年多来肝功基本正常,但出现明显消瘦,乏力、贫血,应排除结核、恶性肿瘤或其他消耗性及代谢性疾病。③患者反应迟钝,智力下降、大小便失禁等神经和精神方面的改变,应排除神经系统疾病,如血管性痴呆、阿尔茨海默病等。


因此,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,例如:抗-HIV,CD4+和CD8+细胞计数,结核抗体,PPD,血清肿瘤标记物,甲状腺功能,头颅MRI,脑电图、妇科B超等相关检查。


诊疗经过:入院后患者出现间断发热,体温波动在37.5~38.5℃之间,腹泻,每日5~10次,多为黄色稀糊状便,有时为黏液便。给予头孢唑肟莫西沙星联合抗感染,口服氟康唑抗真菌,口服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,并补液、静脉滴注脂肪乳剂、红细胞悬液、人血白蛋白等支持治疗,患者精神及食欲好转,4天后神志清楚,对答切题,但反应仍比较迟钝,精神萎靡,高度乏力。


实验室检查:抗HIV阳性(Westem蛋白印迹法),并经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诊实验室复检确认。颅脑MRI:于双侧小脑、双侧侧脑室旁、双侧顶叶以及饼眠体见多发对称性斑片状异常信号影,T1W1呈略低信号,混杂少许斑片状高信号,T2W1呈稍高信号,增强扫描后上述病灶区见多发环形强化影,局部脑池及脑沟变浅,中线结构居中。


最后诊断: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AIDS);②AIDS脑病;③慢性乙型肝炎肝肝硬化;④肠道真菌感染;⑤贫血。


转归:转入艾滋病指定医院进一步治疗。


讨论


HIV为嗜神经病毒,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复制,引起多种类型的神经系统原发性损害,如AIDS脑病、脑白质病、空泡性脊髓病等。AIDS脑病亦称HIV脑炎、HIV脑病、AIDS痴呆综合征(AIDS dementia complex),是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,在AIDS患者中发生率约7%~12%。AIDS脑病常发生于HIV感染晚期,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痴呆,首发症状常为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障碍,逐渐出现精神运动衰退,如表情淡漠,智力减退,记忆力下降,伴运动障碍,如共济失调、震颤等,晚期发生明显痴呆,近似植物人,大小便失禁及四肢瘫痪。影像学表现脑MRI可见弥漫性或局灶性脑白质异常,T1W1呈低信号,T2W1呈高信号,病灶多位于脑室周围、半卵圆中心白质区,边界不清,多可融合,大多双侧、对称,无占位效应。AIDS脑病诊断主要依据是HIV血清学阳性,典型临床特征,MRI显示脑萎缩或非特异性白质改变,脑脊液检查排除其他感染和肿瘤。


该患者的乙肝肝硬化很快得到了确诊,然而感染HIV时间漫长,尽管已经出现AIDS,但两次因肝硬化住院均未得到临床医师重视,可谓是“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”。乙肝肝硬化是常见病,而肝性脑病又是常见并发症,正是习惯性诊断思维导致了误诊。仔细分析该例临床特征,如消瘦,大便真菌感染,昏迷经治疗好转,CT提示脑萎缩,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器质性损害,不难推翻肝性脑病诊断。